Wednesday, July 30, 2008

 

信報財經新聞,P11 時事評論 | 黃毓民 2008-07-22

信報財經新聞,P11 時事評論 | 黃毓民 2008-07-22

  二○○三年「七一」前夕,部分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本想妥協,接受「比較可以接受」的《基本法》二十三條立法,幸好人民站出來,改變了歷史。五十萬人大遊行過後,評論界一片「見好就收」之聲,靜待北大人的「善意回應」,結果換來「四二六釋法」的寒風。二○○四年立法會選舉,民主派躊躇滿志,想一腳「踢走保皇黨」,取得過半數議席,然後以否決財政預算案之權力,與北京討價還價,殊不知與共產黨角力,切忌遇順景而盲目樂觀;果不然北京爺們下重手,民主黨接連受醜聞打擊,毓民與鄭經翰遭暴力恐嚇被迫暫時封咪,之後更遭商台掃地出門;民主派想在立法會議席過半的幻夢破滅。

  揮舞一輪大棒後,中共又奉上胡蘿蔔:經濟上有自由行及源源不絕的IPO,跟着又以曾代董,看似是順應民意,實則是糖衣毒藥,麻痹港人意志。到了二○○ 五年末又提出政改方案,表面上增加了直選議席,然而功能議席又同步增加,若然接受,民主派在立法會的影響力只會有減無增,可是民主派陣營內竟也有人願意接受此一假政改方案,尚幸群眾與大部分民主派議員此時還未「懵到上心口」,把政府的方案拉倒,當然事後政府開動宣傳機器,推卸責任,令民主派更形分化。

民主派多番自毁立場

  二○○六年社會民主連線成立,以民主左派自許,有別多年來政治經濟立場搖擺不定的民主派,受到迷信所謂「自由市場」的主流傳媒封殺。到了二○○七年的特首「選舉」,公民黨的梁家傑決定參選,民主黨及民協等民主派主流響應;他們辯稱參與小圈子是體制內的抗爭,要使「選舉」變得「有競爭」,還要「假戲真做」,與曾蔭權辯論政策實務,以己之短攻敵之長;最後曾蔭權大勝,梁家傑等人還要狡辯「香港贏了」、「改變了香港的政治文化」!社民連一士諤諤,對民主派自毀立場說不,他們當然不會領情,反指社民連破壞團結,令「親者痛仇者快」。經此一役,民主派雖未完全分裂,但已是面和心不和。

  二○○ 七年十一月區議會選舉,民主派大敗,緊接着的港島區補選,雖能借着陳方安生的名氣,扳回一城,民主派的士氣,依然低沉。十二月底人大常委一邊否決二○一二年雙普選,另一邊又說二○一七年「可以」有特首普選,狡黠地回應了民主派「時間表、路線圖」的訴求。主流傳媒把人大此舉美化為「讓步」,希望民主派能「從善如流」,不要令二○○五年政改方案告吹的歷史重演。不少民主派中人,亦已對這張「空頭期票」頗為心動。

  踏入二○○八年,立法會選舉臨近,民主派陣營人心惶惶,有人呼籲團結:「民主派沒有分裂的本錢!」然而,客觀的歷史趨勢,是不以人們主觀願望為轉移的。事實證明,剛好相反,民主派沒有不分裂的本錢!

  社會民主連線反對所有不同形式的小圈子選舉,不是要自鳴清高,是要替香港的社運和民主運動創造新「勢」!君不見民主派長年以來參與議會,已淪落為只是偶爾投投反對票了事的「仕途主義者」(careerists),使香港人對政治消極、犬儒的態度,不單沒有改善,還與日俱增。社民連參選立法會及區議會直選,更是為了借用選戰的舞台,「顯露我們的知識力及對現在和未來有更宏大的格局」,進而改變香港的政治文化。

  本屆立法會選舉過後,又要討論二○一二年的政改了。政府很可能會翻炒二○○五年那碟冷飯,如今中共勢力如日中天,形勢比人強,民主派中主張妥協者,肯定比三年前多。

  從最近幾個月內的一些人與事,可見民主派猥自枉屈,且戰且退的端倪:  一、二○○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,民主派抗議人大否決二○一二雙普選,發表聯合聲明,強烈抗議人大的決定違反《基本法》及違反民意。但聲明內又有「在香港人力爭之下,行政長官曾蔭權終於提出其雙普選時間表,即二○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及二○二○年普選立法會」的「軟趴趴」語句。

  二、二○○八年三月二十六日,立法會法律界功能界別的公民黨議員吳靄儀,曾多次在黨內堅決表明不會角逐連任。公民黨雖希望力保此一陣地,卻未能物色接棒者,湯家驊以至公民黨部分成員甚至試過找民主黨創黨主席,資深大律師李柱銘,希望他從直選行列「回歸」法律界組別(他於一九八五年起連任此功能界別議席六年),但為對方所拒。《信報》的余錦賢評曰:「……此事卻反映出,有人昧於認清,要直選議員轉戰功能界別,是民主倒退動作這事實,而一旦居然說服到馬丁倒玩『小圈子遊戲』,到頭來更只會陷這位『香港民主之父』於不義。」

親疏有別威力如虹

  三、二○○八年四月二十四日,民協主席廖成利透露,會以「民主派鴿派」的新旗幟出戰選舉,並以「理性進取」取代「又傾又砌」的舊口號。民協前主席馮檢基解釋,「理性進取」意即「砌」也可以「正面」。

  四、二○○八年五月八日,湯家驊接受《星島日報》訪問,他已不再堅持二○一二雙普選,說:「……二○一二若是一個過渡性質的方案,那麼它必須是達致最終普選方案的中途站。」  五、二○○八年六月尾,民主派醞釀刊登譴責廣告,譴責政府及在去年十二月十四日財委會上投贊成票,通過開設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職位撥款的議員,但最終胎死腹中,因為在民主派議員中李國麟、鄭經翰及馮檢基當天也投下贊成票。有人不惜「反枱」,認為有關建議製造矛盾,堅決反對。

  六、二○○八年七月四日,梁國雄原隨立法會訪川團前往四川視察災情,在最後關頭遭禁足。之後《明報》星期日副刊的專欄作者安裕在題為《聽話》的文章說:「……至於立法會議員,楊森李卓人拍拍梁國雄的肩膊,轉過身來帶着中旅社發的回鄉證照舊上路,電視新聞片這一組鏡頭令人感慨萬千:曾蔭權的親疏有別被批得片甲不留,可是中央的親疏有別卻威力如虹:梁國雄是疏,楊森李卓人涂謹申李永達手持單次回鄉證的四位是親,不聽話的下場清楚不過,香港市民終於看到中共分而治之的統戰高招。」  民主派沒有不分裂的本錢。再這樣貌合神離,甚至是「義與不義,同負一軛」,那才是香港民主發展的災難!

  一九九九年,許信良退出民進黨,他在退黨宣言內說:「……同志們,我們在此分手,因為我要繼續往前走!」社民連恐怕也快將被迫要與那些披着民主派畫皮的政客分手,為的是我們要繼續往前走!

  節錄自七月下旬出版的黃毓民新書《沒有抗爭,哪有改變》代序:民主派沒有不分裂的本錢,原文五千五百字。

Comments: Post a Comment



<< Home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